提到碳纖維,人們或許會想到波音787和777X上超過50%的機身應用了碳纖維復合材料。實際上,從火箭和導彈上的整流罩、儀器艙、發射筒,到網球拍、高爾夫球桿、自行車、汽車制造等都可能應用碳纖維復合材料。碳纖維已成為我國新材料產業發展的戰略重點。
近日,由中國技術經濟學會知識產權專業委員會主辦的“全球碳纖維產業技術創新200強報告發布會暨科技創新與知識產權保護研討會”在京舉行。北京八月瓜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八月瓜)發布的 “全球碳纖維產業技術創新200強報告”(下稱報告)顯示,中國創新主體碳纖維技術創新實力優劣分化明顯,高校 碳纖維技術科研實力明顯高于企業,這意味著我國碳纖維產業領域處于實驗室階段或剛進入市場的技術創新成果較多,技術成果產業化還有著巨大市場空間。
八月瓜創新研究院相關負責人介紹,報告構建了以專利信息為核心的三級指標框架的產業技術創新指標體系,并以2014年-2018年全球碳纖維專利信息為基礎數據源,結合相關經濟指標,對近5年全球碳纖維產業領域3萬余家技術創新主體的技術創新水平進行了量化評測,遴選出全球碳纖維產業技術創新200強。
報告顯示,美國14個創新主體進入200強,平均得分0.225;日本有29個創新主體進入200強,平均得分0.175;中國有139個創新主體進入200強,平均得分 0.151,這一方面表明我國碳纖維技術創新活躍,另一方面表明我國碳纖維技術創新總體上與世界先進水平仍有不小差距。
報告分析,入圍200強的139家中國創新主體中有企業74家,高校/科研單位64家,高校、科研單位與企業聯合申請專利的現象十分普遍,這說明我國碳纖維產業形成了企業與高校/科研單位并行的技術創新模式,產學研協同創新發展勢頭良好。但從科研實力上,我國高校的碳纖維科研實力明顯優于企業。200強中 中國企業平均得分0.1345,低于200強平均分,高校院所平均分0.1696,高于200強平均分。在全球碳纖維產業技術創新前十強中,我國有東華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國家電網公司和山東大學入圍。
這些成果的獲得并非偶然,而是我國創新主體多年來在碳纖維領域潛心研發的結果。如東華大學和中復神鷹碳纖維公司校企聯合, 2017年完成了中國 T1000級別碳纖維干噴濕法的技術突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哈爾濱工業大學特種環境復合材料技術重點實驗室,針對我國航空航天等領域超常服役條件下的先進復合材料和特種功能材料及結構開展了重大關鍵技術應用基礎研究,自2000年以來承擔科研項目500多項,取得大量尖端研究成果。
雖然我國創新主體在碳纖維領域創新活躍,但也呈現出創新實力分化明顯、海外布局薄弱等問題。報告顯示,中國進入200強的139家創新主體得分高于200 強平均分0.157的僅為32家,可見中國的技術創新主體,其總體技術創新實力分化較為明顯。從海外布局看,進入全球200強的139家中國企業、高校和科研單位 其專利布局基本集中在中國市場,對海外市場布局極少,且偏重美國市場。
技術創新指數研究和發布對政府管理、行業發展、企業投資和運營等各類決策都具有一定參考和引導價值。目前,各類創新指數時有發布。八月瓜創新研究院上述負責人介紹,他們采用了以專利信息為核心指標構建技術創新指數指標體系。因為專利作為技術創新最有效、最靈敏的信息載體,囊括了全球95%以上 的技術創新最新情報信息,以專利信息為核心構建技術創新指標體系,可以較為準確和靈敏地反映產業技術創新發展態勢和格局,以及技術創新主體的研發實力和發展態勢。
據了解,八月瓜此次發布的碳纖維產業技術創新指數指標體系,以專利信息為核心,共設置了技術創新能力、創新環境、創新影響力3個一級指標,技術創新成果、技術研發團隊、經濟環境、產學研協同、技術壟斷度、技術影響深度、技術影響廣度7個二級指標和19個三級指標,比較全面地涵蓋了產業技術創新影 響要素和維度。
上述負責人介紹,作為公司為科技創新提供公益服務的項目板塊,八月瓜此次發布全球碳纖維產業技術創新200強報告,希望能為各界了解全球相關產業技術創新態勢共享信息,為創新研發、行業管理和投資經營決策提供參考,下一步還將開展系列化的產業技術創新指數項目研發,形成系統化、高附加值的產業 技術創新數據庫。